重點摘要:疫後現場音樂經濟發燒,但熱潮會持續下去嗎?為了解現場音樂產業的後續發展,美國人才經紀公司UTA旗下的數據及分析服務UTA IQ,與Variety Intelligence Platform在今年8月共同針對4,036名15-69歲的美國消費者進行線上調查,希望得知消費者在疫情前後(2019年和過去12個月)的演唱會、音樂節等參加情況,以及未來參與活動的意願。
消費者都如何獲得現場音樂活動的資訊?
調查發現,儘管朋友或家人的口耳相傳仍是最多人得知活動消息的方式(73%),但在人人有手機、人人瘋社群的時代,也有不少消費者是透過網路搜尋(64%)、追蹤歌手/表演場地的社群帳號、電子報或官網(61%/55%)方式得知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有60%曾參加演唱會或音樂節的受訪者表示多是從社群媒體上獲知演出訊息,而在所有社群平臺中,62%的人表示主要透過Facebook了解消息,52%的人透過Instagram,50%的人透過YouTube,而透過Tik Tok獲知消息的則有41%。
調查報告也指出,社群媒體已經成為現場音樂產業的強大工具、影響力驚人,不僅是粉絲了解活動消息的途徑,也是藝術家分享舞臺演出精華片段的關鍵管道──例如巡演歌手在不同城市演唱會結束後於社群帳號發現場燈海或應援照,儼然已是粉絲經營的必備工作之一。隨著演唱會、音樂節等現場音樂活動的需求持續增長,社群媒體對於產業成長具有推波助瀾的渲染效力。
音樂旅行的習慣跟意願
擁有Coachella、Lollapalooza、EDC等知名音樂節的美國,每年吸引全球各地樂迷前往朝聖,是音樂旅行產業的重鎮,那麼美國本土消費者在音樂旅行方面的習慣又是如何?
調查顯示,有39%的受訪者曾經為了喜愛的歌手或藝術家飛往不同城市參加演唱會/音樂節,30%的受訪者曾經前往其他國家聽演唱會或參加音樂節,更有44%的活動參與者表示,現場音樂活動已經成為旅行的目的及原因!
以美國國內短程旅途而言,多數受訪者(65%)表示曾花費1-4小時的車程時間參加現場音樂活動;而至於「願意花多久路程前往參加現場音樂活動」?超過半數(58%)的消費者表示願意花2-5小時路程前往──回應2小時的消費者占15%、3小時最多占16%、4小時占14%、5小時占13%。
隨著疫後防疫政策鬆綁,全球消費者在各國國境之間的旅行往返恢復熱絡,而從疫後全球一些城市或國家的短期經濟狀況也可以發現,音樂旅遊經濟的確開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之一──前往異地參加演唱會或音樂節的消費者不會只買門票,也需要訂旅館或Airbnb解決住宿問題,同時也會到當地的餐館用餐,帶動整個城市的經濟發酵。報告中特別以近期的碧昂絲跟泰勒斯為例,指出她們的巡演為美國2023年第三季經濟創造了85億美元的價值(約新臺幣2,681億元)。
巡演經濟是一次性消費還是重複性消費?
然而,對於同一個歌手/藝術家舉辦的演唱會,無論是同一次或不同次巡演,消費者是否都會買票到場支持?
有79%的消費者表示,曾經重複參加過同一位歌手/藝術家的演唱會,重複參加2-3次的參與者最多,占了39%,而重複參加4次或以上的參與者更高達59%──其中有10%的消費者重複參加次數為10次以上!平均而言,所有受訪者每個人平均觀看同一個歌手/藝術家的演唱會次數為5.3次。
未來參加現場音樂活動的意願
至於產業最關心的問題──消費者對於現場活動的熱情是否會持續下去?針對未來參與現場音樂活動的意願,有40%的受訪者表示會增加參與音樂節的次數,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則表示會增加去演唱會的次數(51%)。
而調查團隊也詢問受訪者各類型現場活動的參與意願,發現在飲食、影展、體育賽事、粉絲見面會、簽書會等所有類型的文化消費現場活動中,受訪者對音樂類的活動有較高參與意願,尤其演唱會的參與意願最高,達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