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媒體和科技業不斷高喊著暢銷歌曲的時代即將結束。在網路上,消費者有千千萬萬首歌曲可以選擇,《連線》(Wired)雜誌前編輯 Chris Anderson 在 2004 年所提出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中主張,面對串流平台上數量龐大的作品,暢銷歌曲會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也將不再具有「過往的經濟影響力」。
然而,串流音樂市場的實際狀況卻並非如此。MRC Data(過去的Nielsen SoundScan 與 Nielsen Music Products的升級版服務,為Billboard music charts告示榜排行的銷售資料來源) 的數據顯示,2020 年 Drake 在美國獲得了高達 61.6 億次的串流點播次數,佔總數 8,772 億次的 0.7 %,居所有歌手之冠。且光是他一人的數據,即超越所有點播次數小於 1,000 次的歌曲的總和。
儘管今日的音樂市場已被數位串流主宰,不再是實體銷售唱片的天下,暢銷作品仍和以往一樣重要,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2020 年,美國市場有半數的點播率皆來自單曲點播超過 1,000 萬次的 13,521 首歌曲,而這僅佔 MRC Data 追蹤曲目總數的 0.022 %。
Billboard 透過 MRC Data 對串流媒體的分析,追蹤了 6,120 萬首歌曲,利用桶排序法(Bucket Sort)將 2020 年的英語世界流行音樂市場歌曲以點播次數 1,000 萬、100 萬、5 萬、100 次為界,分為五個 「桶」。同時調出 Nielsen SoundScan (MRC Data 的前身)於 1995 年做的報告,比較 25 年前後的音樂市場概況。1995 年的調查是將當年的唱片銷量分為 4 個區間,分別以 25 萬張、2.5 萬、5 千張專輯的銷量為界,也就是四個桶。
結果顯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經過了 25 年,暢銷單曲都仍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綜觀 2020 年,前兩桶(串流點播次數超過 100 萬次)的歌曲僅佔總追蹤曲目的 0.16 %,卻擁有高達 75 % 的串流點播率。而從數據的另一端來看,有 68.72 % 的歌曲都集中在點播次數少於 100 次的「長尾桶」。這其中當然也可能包含由業餘音樂創作者上傳至平台的曲目,但即使忽略長尾桶不看,100 至 5 萬次點播區間的 1,826 萬首歌曲也僅提供了 6.25 % 的串流點播率。以文化層面來觀察,數位音樂發行的便利的確帶來了一場革命,然而,就音樂產業而言,它並沒有對整體市場的分布方式帶來多大的影響。
回顧 1995 年的音樂市場,Nielsen SoundScan 採計的 14.7 萬張實體發行唱片中,賣了超過 25 萬張的唱片有 336 張,佔整體銷量的 40 %。這意味著,光是當時市場銷量前 0.2 % 的專輯,便帶來近 40 %的銷售額。若再統計所有銷量超過 2.5 萬張的唱片,當年銷售排名前 2.2 % 的專輯,更佔了總體銷售額的 72.5 %。
相較 1995 年的數據,2020 年的市場集中度有更加明顯的提升,點播次數超過 1000 萬次的歌曲數只佔整體的 0.022 %。更小比例的歌曲佔了串流點播總數更大的比例,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現今音樂的數量比以前要多得多。1995 年的消費者有約 14.7 萬張專輯可以選擇,加總起來約莫 150 - 170 萬首歌;而在 2020 年,MRC Data 追蹤到的歌曲總數卻高達 6,120 萬首,相當於大約 500 - 600 萬張專輯。儘管如此,小眾音樂的銷量也並未因此而有爆炸性的成長。1995 年,市場上 91.3 % 的專輯,銷量皆不到 5000 張。而在 2020 年,有 98.56 % 的歌曲,其串流點播次數低於 5 萬次,只佔了點播總數的 6.34 %。
綜上所述,認為套用《長尾理論》便能帶來顯著商機的觀點並不成立──至少在音樂串流市場是如此。在 1995 年的調查中,長尾桶(銷量少於 5,000 張的最底桶)總發行銷量約 6,700 萬張。若以每張專輯的平均批發價為 8 美元來計算,可帶來約 5.36 億美元的收入。然而,2020 年的長尾桶擁有 98.6 % 的曲目,共 556.4 億次點播。若以單次點播的混合版權費率 0.0053 美元來計算,僅能帶來 2.95 億美元的收入。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通貨膨脹,到了 2020 年,小眾音樂的市場也還是只有 25 年前一半的規模。事實證明,暢銷歌曲稱霸音樂市場的時代尚未結束。
#串流 #音樂市場 #暢銷歌曲 #長尾理論 #小眾音樂 #數據 #統計